導讀:最近,意大利警方在一家中國商店查獲了一批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食物——松花蛋。據中國華僑網報道,該店位于西西里島卡塔尼亞省迷你店。警方除

最近,意大利警方在一家中國商店查獲了一批“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食物——松花蛋。
據中國華僑網報道,該店位于西西里島卡塔尼亞省迷你店。警方除松花蛋外,還扣留了800個雞蛋和咸鴨蛋。警方表示,雖然這些雞蛋在中國是特色食品,但在意大利是禁止的,來源不明,兩名中國人也被通知衛生機構處理。
松花蛋,作為一種中國人喜歡幾個世紀的食物,其琥珀色的外觀晶瑩剔透,特殊的味道,獨特的味道,更讓人欲罷不能。
但如此美味,卻被美國CNN等媒體評為世界上最惡心的“美食”之一,歪果仁還稱松花蛋為“惡魔生蛋”、“centuryegg(世紀蛋)或“thousand-yearegg(千年蛋)”。
就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荒野求生》的主持人貝爺,什么都敢吃,都在松花蛋面前顫抖。
那些讓歪果仁“一臉懵”的中國美食
中國菜博大精深,但很多好吃的外國人可能得不到。在我們看來,很多正常的中國菜在外國人眼里都很“精彩”。
豆腐奶: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前兩天,一則中國婆婆讓洋女婿吃窩頭蘸豆腐奶的消息火了。
英國華人楊女士的母親是一個“正宗的老北京”。最近,她的女兒帶她去英國一起生活。她喜歡在業余時間吃正宗的中國小吃。兩天前,她用蜜棗蒸了一鍋窩頭,在窩頭上涂了豆腐奶,期待著把它遞給外國女婿。
在妻子和婆婆的勸說下,外國女婿嘗了嘗,但這一口讓他甚至后悔自己的腸子,表情抽搐兇猛的女婿很痛苦。
事實上,許多外國人根本無法理解臭豆腐和豆腐乳。在他們看來,臭豆腐和豆腐乳在我們看來更臭。
臘肉:把這些動物的殘肢從陽臺上拿走!
中國人在節日期間有腌制臘肉的習慣,但在美國定居多年的中國人李女士卻遇到了麻煩。臘雞、臘鴨和香腸只曬了兩天。李女士的鄰居不斷抱怨,要求她去除這些動物的殘肢。
好的培根怎么會有動物殘肢?李女士和鄰居發生了爭執,陷入了僵局。最后,鄰居報了警。在被警察局警告說服后,李女士別無選擇,只能取下培根。
動物內臟和頭部器官:emm?這個東西也可以吃這個東西
肥腸、雞心、鴨胗、牛肚、鴨頭、魚頭、兔頭、豬耳朵、鴨脖..這些在中國很受歡迎。But!在大多數西方人眼里,這些無論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
動物內臟味道太奇怪,味道太沖,不衛生,不能從外觀上判斷吃哪個器官。動物的頭骨多肉少,看著就慌。
雞爪:告訴我從哪里下口。
雞爪將在中國以各種方式制成脆、嫩、美味的菜肴和零食,但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人對雞爪的癡迷。在他們看來,動物的腳爪不僅經常與地面“親密接觸”,而且像吃人一樣可怕。
在一個外國人組團吃奇怪的中國菜的活動中,吃了雞爪后兩個歪堅果的表情是這樣的...
意大利警方對中國海外賣松花蛋的調查:不適合人類食用
還有人說:“這不是食物。”嗯,你可以感覺到弟弟的心在崩潰。
燕窩:不是燕子的口水嗎?
被列為中國頂級營養品的燕窩,外國朋友也表示無法理解。
《鏡報》曾在一篇關于中國補品銷售行業的文章中表達了大多數外國人對燕窩的困惑:燕窩不是雨燕的唾液嗎?為什么中國人把它捧上天空?
其實外國人不吃燕窩,不僅僅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燕子在東南亞很常見。其他地方對燕子的研究很少,所以自然很少吃燕窩。
熱愛奇葩“中餐”的“硬核”外國人
大多數外國人都不能接受這些,但不排除一些“硬核”外國人,不僅喜歡吃“奇怪”的中國菜,而且非常“會吃”。
法國廚師小安吃了一種新的臭豆腐模式。小安在中國開了一家常規餐館。店里的招牌菜是臭豆腐奶油意大利面。臭豆腐和奶油醬完全混合。加入軟硬面條,收集果汁,從鍋里出來。中西合璧的臭豆腐奶油面準備好了。
這原本是一道經典的法國菜。小安試圖用臭豆腐代替歐洲臭奶酪。“我覺得臭豆腐外面很臭,但里面有牛奶的味道。”小安說。
臭豆腐還俘獲了一些馬來西亞美食家。吉隆坡甲洞衛星市有一家“超級臭豆腐”。店主將馬來西亞的美食特色融入其中,制作出各種民族都能接受的臭豆腐,屬于馬來西亞人的口味。特色口味包括奶酪、泰國酸辣醬、意大利風格、聯合風格、美國茄醬和Rojak。它看起來很奇怪,但很受馬來西亞食客的歡迎。
Jeonorvill是一個對中國飲食文化充滿好奇的英國人。雖然他來成都只有兩個月,但他已經走遍了成都的街道,探索了最正宗的成都美食。他甚至有勇氣嘗試許多外國朋友不接受的菜肴,如兔頭和內臟。說到成都的火鍋,他說他最喜歡的配菜是腦花。
伊朗和加拿大混血女孩蘭蘭曾經在中國學習,現在留在中國發展,她不僅是“中國十”,也是中國菜“十學者”,不僅煮魚、東坡肉、魚香肉絲這些是她的最愛,甚至被網民稱為“黑菜”蟬蛹和臭豆腐她愿意接受。她笑著說:“自從我來到中國以來,我體重增加了20多公斤,因為中國有太多美味的東西。”
中國美食聞名世界,受到廣泛好評。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一些中國人非常喜歡的食物是外國人的噩夢。
如今,中餐融合了中西烹飪技巧,帶來了當地的氣息,讓一些外國人開始接受臭豆腐等“精彩”中餐。
“走出去容易,走進去難”。在走出美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努力尋求共鳴和認可。只有創新溝通方式,中國美食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